介子推“割股啖君”:重耳即位论功封赏为什么独忘了他
在骊姬之乱之后,重耳与一群忠诚的伙伴们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艰难漂泊与流亡。这些岁月仿佛无尽的考验,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挑战,仿佛穿越了“九九八十一难”。然而,最终他们在秦军的护送下,成功抵达了黄河的岸边。只要跨越这条河流,他们就能回到自己的祖国晋国,国内已经有人在等待他们的归来,一旦回国,重耳便能够顺利登基,恢复家国的荣光。此刻,回归的梦想似乎触手可及,命运在他们面前展开了新的篇章。
然而,在他们即将踏上这片故土之前,重耳的舅父咎犯向他告别,言辞中充满了无奈与愧疚。他说:“跟随您周游四方,所犯之错已经太多,无法再继续陪伴,恳请允许我离开。”听到这些话,重耳心中五味杂陈,眼中充满了决然与坚定。他发誓道:“若我不与您同心协力,愿河伯作证!”说完,重耳毫不犹豫地将随身携带的玉璧投入黄河,誓言深重,坚如磐石。此刻,介子推也在船上,看到这一幕,他忍不住冷笑一声:“上天似乎在庇佑您,可您却如此自大,竟然向君王索赏,真是让人难以理解。像您这样的人,怎能和我共事?”渡过黄河后,介子推选择了隐退,彻底与重耳的命运划清了界限,从此再也没有出现在他的生活中。
重耳终于登上了晋国的王位,成为晋文公,开始实施一系列仁政,国家逐渐恢复了生机,百姓安居乐业,民众纷纷支持他。为了回报那些在他流亡期间,始终忠诚陪伴的伙伴和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臣子,重耳为他们分封土地、授予爵位。然而,令人困惑的是,他竟然忘记了介子推这个曾经为他割下自己大腿肉,救了他一命的恩人。虽然当时重耳身处困境,饥肠辘辘,介子推在最艰难的时刻毫不犹豫地割肉救命,这份恩情无疑至关重大。可是,文公是否故意忘记了这一切?或者说,这真的是一次无心的疏忽?
展开全文
也许,重耳的确是因为疏忽而忘记了介子推。毕竟,介子推早在渡河之前就已经选择隐退,文公即位时他并不在身边,也没有主动要求功赏,所以一时之间未能记起,也并非完全无法理解。而当时,正逢晋国内部发生变故,周襄王的弟弟子带在晋国发难,襄王逃往郑国寻求帮助,晋国局势动荡不安,重耳作为新即位的君主,心力分散,也难免忘记介子推的功劳。然而,也有一种可能,重耳故意选择忽视介子推。毕竟,一个曾经为自己割肉救命的人,重耳是否真能每天面对他,接受这个事实?每一次看到介子推,都会不由得想起,如果没有他,自己可能早已死于饥饿。大多数人或许都会选择与这样的“救命恩人”保持距离,甚至无意中忘记他,从而将过去的恩情抛诸脑后。
另一种可能是,身边的伙伴们也希望文公忘记介子推。在那漫长的逃亡岁月里,介子推在最艰难的时刻毫不犹豫地割肉救命,这份深情无人能及。可是,若现在要论功行赏,介子推的功劳无疑最大,其他人可能会感到嫉妒。如果重耳赏赐介子推,那么自己或许会失去许多荣光。于是,这些随行伙伴们心照不宣,未曾提醒重耳介子推的功劳,让他在无意中忘记了这一位关键的恩人。对他们来说,或许这也是一种乐见其成的结果。
然而,介子推并未默默忍受这份遗忘,而是通过一种极为隐晦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懑。他悬挂了一封书信在宫门上,信中写道:“龙欲上天,五蛇为辅。龙已升云,四蛇各入其宇,一蛇独怨,终不见处所。”这封信暗示了文公的忘恩负义,传达了他对重耳的失望与怨恼。重耳读到这封信后,内心震惊且自责,立即下令展开大规模的寻找,誓言要弥补自己的过失,不让世人认为自己是个忘恩负义之人。
在得知介子推的行踪后,文公不顾一切派兵将绵山围困,甚至放火烧山,逼迫介子推出山。最终,介子推与母亲依偎在一棵大柳树下,面对熊熊大火,依旧不愿出山。无论如何,火焰吞噬了他们的生命,介子推与母亲在烈火中死去,留下一段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。文公痛心疾首,然而,最终的悔恨也无法挽回已经破裂的友情。
为了纪念这位忠诚的朋友,文公将绵山更名为介山,并设立祭祀,悼念介子推的高尚志节。这一事件也成为了后来的寒食节的由来。实际上,介子推心中的怨气并非无理。若一开始文公为他封赏,他或许不会做出如此极端的选择。但毕竟,陪伴重耳走过十九年的艰难岁月,最终却被遗忘,哪怕是一时的疏忽,也足以让他心生不满。母亲曾劝他:“你为何不去要求赏赐?若死了,又能怨谁?”但介子推坚定地回应道:“主公能即位,实是天意,我不屑于这些人以为这是他们的功劳。”因此,他选择隐退,不愿与那些曾误解自己的人同流合污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