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科普:为什么摇滚圈的人看不上汪峰?为何汪峰被摇滚圈排斥?

在汪峰之前,整个华语摇滚圈,是有一种非常畸形的奇怪现象:所有摇滚歌曲贼难听,唱的难听、写的旋律也难听。除了窦唯、周晓鸥两个摇滚主唱人之外具有唱功美感之外,没有一个摇滚歌手唱歌好听。包括但不限于:崔健、张楚、二手玫瑰、万青、五条人等等乐队。现在还是如此:华语摇滚音乐是真难听,一开口就像关掉电视那种。
崔健的音乐影响力在90后是非常薄弱的,90年代开始是声乐艺术发光发热的年代。90后基于欧美的玛丽亚凯莉、席琳迪翁等人对于旋律、对于声乐的要求极高:恰恰Beyond的出现是符合所有人对于摇滚、流行、声乐、唱功美感的定位。所以本身上汪峰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:摇滚音乐本身就应该是最流行的音乐,但是在中国恰恰相反,成为了一种业余的怪猎圈子文化,难听至极。
华语摇滚歌手大部分在专业性上是不思进取,彻底摆烂的。30年已经过去,没有在专业性上有任何的提升,乃至于不如早期的窦唯和周晓鸥。崔健的唱功和影响力导致:新人模仿。比如说《新裤子》乐队的主唱依旧是一种以崔健这种早就过时的老派嘶吼唱法,完全没有任何新时代的概念。这也就导致了一个严重问题:摇滚圈的圈子文化成为了一种固步自封的自我保护,缺乏进步空间。
如此,华语音乐的摇滚圈,组成部分竟然是:大量没有任何现象级作品的所谓地下摇滚音乐人成为核心,他们看着本质上是一个非常混乱、非常缺乏专业知识,但是又极为推崇欧美摇滚的那种硬核音乐思维——猎奇即是个性,烟嗓、公鸭嗓、怪叫、嘶吼、呐喊这种模仿欧美的唱法成为了主流。当下崔健的唱法已经是30年前的产物,可是如今华语音乐的新人还是将他奉为圭臬。
2:汪峰的音乐利润是一个让所有摇滚歌手嫉妒的存在——大部分摇滚音乐人是赚不到钱的,写不出好歌的。但是汪峰堪称一个人的创作就是半个华语音乐圈,他的作品足足有1000首以上,现象级作品足足有30多首。从商业的真正意义上来说——中国成功的摇滚歌手寥寥无几,只有三个人:崔健、汪峰和许巍。
崔健和许巍的商业规模基本盘,和汪峰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:
而在作品上,汪峰到现在还在以2年一张专辑的速度表达,甚至于汪峰都是一张专辑要写50首歌,从50首歌之中选择10首才发行专辑。汪峰的创作能力,创作欲望、都是天字第一号的华语天花板水准。李健就多次说过:华语音乐没有人一个能在音乐的质量和创作数量上超过汪峰,周杰伦也不行。
而相比之下,大部分的摇滚歌手其实都是吃不饱饭的。尤其是在北京这样的地方,圈子文化严重,大部分的摇滚歌手都是以地下的形式发展。而相比之下,汪峰的音乐利润堪称一个奇迹。汪峰的作品商业化程度、传播力度、以及个人的影响力,已经仅次于周杰伦。尤其是版权的版税收入上,汪峰的收入极高极高,极为夸张:
普通歌手一首歌就能吃一辈子,比如说黑豹乐队窦唯创作的《无地自容》就足以让这个乐队吃一辈子。而汪峰这样类似于《无地自容》这样歌曲足足有十数首:《花火》、《我爱你中国》、《飞得更高》、《春天里》、《光明》、《北京北京》、《美丽世界的孤儿》、《怒放的生命》、《存在》等等。尤其是在《我是歌手》这样的顶级竞技舞台上,汪峰的作品曝光率出乎意料的高:
最后,也是最根本的一点:汪峰是一个科班生学院派,拥有中国顶级的音乐教育背景。从小就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附小、附中、中央音乐学院的就读经历,具有专业的刻板小提琴、中提琴演奏能力。这个起点就可以吊打整个华语摇滚圈。大部分的摇滚从业人员都是业余的,都是以业余状态慢慢从业学习,缺乏了一种顶级音乐教育提供的动力和审美。
汪峰的才华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,教育这个东西很神奇,短期来看他并不会有什么大的帮助,但是长期来看,更高的音乐认知,才是汪峰不断寻求自我,不断可以创作音乐的关键所在,永远在思考,永远在音乐的路上。而这恰恰是大部分摇滚音乐人匮乏的:大部分摇滚从业者并没有想象之中有思想。
综上,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观点:汪峰是一个将华语摇滚音乐推上正轨的那个人,敢于第一个吃摇滚流行的螃蟹,同时他做到了机制的专业化。比Beyond的专业化更高,拥抱了时代发展的音乐工业化优势,又具有了极高的音乐审美教育,让他源源不断的创作音乐。这在音乐专业上的过于完美,反而让华语摇滚大量业余从业者显得极为自残形愧。希望未来汪峰可以创作出更好的作品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